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爬虫也成了互联网中一个重要行业,它是一种自动获取网页数据信息的爬虫程序,是网站搜索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爬虫,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相关数据信息,让爬虫协助自己的工作,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成功率和提高业务效率。本文一方面从爬虫与反反爬的角度来说明如何高效的对网络上的公开数据进行爬取,另一方面也会介绍反爬虫的技术手段,为防止外部爬虫大批量的采集数据的过程对服务器造成...
保障Web应用安全已经成为行业普遍认知。但研究人员发现,目前很多企业对Web应用安全防护还存在许多认知误区,这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和事故。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系统被部署到互联网平台上,这吸引了网络犯罪团伙的强烈关注,以Web攻击为代表的应用层安全威胁开始凸显。通过利用网站系统和Web服务程序的安全漏洞,攻击者可以轻松获取企业Web应用系统及服务器设备的控制权限,从而进行网页篡改...
以往我们认为黑客攻击手机,只能通过软件的方式进行,只要我们注意不要下载不明来源的应用,就能避免这样的攻击。然而,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概念验证攻击装置,该装置可以向触摸屏发送电磁脉冲,模拟手指的点击。研究人员用iPad做了演示,在点击一个iPad的时候,另一台iPad也收到了同样的指令。这种攻击手段在技术上被称为“有意电磁干扰(Int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IEMI)攻击”,可以看到,这种攻击很难抵挡,...
近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陆续上线IP属地显示功能。有传言称,显示IP属地,会泄露用户隐私,留下很多安全隐患。是真的吗?据了解,各大网络平台推出这一举措,是出于合规的考虑。为帮助公众识别虚假信息,让网络空间更清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6月27日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账号信息注册和使用规范,应当在账号信息页面展示合理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的互...
密码正在成为一个垂死的品种。在微软的一篇文章中,他们宣布他们将摒弃数十年来强迫用户使用密码登录以使用商业和个人应用程序套件——地球上最受欢迎的软件包之一的做法。无密码身份验证正在成为新常态。看看它带来的利弊。对许多人来说,微软的这一举措引发了许多围绕数字安全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楚所有密码何时会彻底消失。但是,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通过密码进行身份保护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这一点似乎很明显。微软为什么放...
随着互联网的运用越发广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都被互联了起来。在享受互联网生活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互联网也暴露了种种问题,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互联网记录了下来。大数据时代,类似的黑客攻击和个人信息泄露时有发生,网络安全愈发引人关注。相信每个人都十分注重隐私保护,互联网信息安全已然成为重中之重。用户不仅仅要避免使用手机泄露隐私,并且在使用各种平台、APP时更需要注意隐私。但是现在绝大部分...
零信任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安全框架和理念,这意味着企业可以将其构建到现有的体系结构中,而无需完全拆除现有的基础设施。“永不信任,始终验证”是零信任架构的设计原则。零信任最初是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John Kindervag于2010年提出,他认为所有的网络流量都必须是不可信的。在传统的 IT 安全模型中,一个组织的安全防护像是一座城堡,由一条代表网络的护城河守护着。在这样的设置中,很难从网络外部访问组织的资源...
如果您的计算机感染了勒索软件,您可以使用下面其中一种方法将其删除并恢复您的文件。也可以使用多种组合的方式来实现文件恢复。但重要一点是定期备份您的文件,以保护您免受勒索软件感染。勒索软件是一种恶意软件,它会针对你电脑硬盘上的文件进行恶意加密,然后要求你按指定渠道给勒索软件作者付款后,他们才会提供相应解密钥匙给你,这时候你才可以解密你电脑的文件。勒索软件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永久性数据丢失。某些信息数据...
什么是间谍软件?尽管我们把他的名称叫“间谍软件”,但这里的术语“间谍软件”并不是指卧底特工使用的东西,而是指广告行业使用的东西。事实上,间谍软件也被称为“广告软件”,是指一类软件,当安装在我们的计算机上时,可能会向我们发送弹出广告、将浏览器重定向到某些网站或监控我们访问的网站。某些极端的、侵入性的间谍软件版本可能会准确跟踪我们键入的键。攻击者还可能出于恶意目的使用间谍软件。 由于额外的处理,间谍...
近期,各地相继出现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软件中的“共享屏幕”功能,偷窥用户隐私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型的诈骗趋势,受害用户往往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遭遇财产损失,请广大用户务必重视。首先,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共享屏幕”?简单来说,“共享屏幕”相当于手机的录屏操作。它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全都记录下来,并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也就是说你在手机上的任何操作对方都能看到包...
数字签名、数字证书、https这三个词,是我们在购买SSL证书时最经常看到的词语,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科普为了理解这三个名词,我们首先要理解以下几个概念:明文、密文、密钥、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明文、密文和密钥明文和密文比较容易理解,明文就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内容,而密文就是需要解密才能被看到的内容。比如“123”是明文,能被直接看到,将123加密,乘以2得到246就是密文,如果另外一个人...
如今,保护你的个人数据不仅仅是明智之举,还是必须之举。随着全世界的联网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你的个人信息也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无论是利用网站漏洞泄露的信息入侵你的其他帐户,还是控制你的个人电脑以勒索赎金,一旦不义之财到手,不法分子会毫不犹豫地毁掉你的生活。让一千多家企业中招的大规模Kaseya勒索软件攻击就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我们并非无计可施。遵循几个基本的安全原则有助于保护你免受互联网上的大多数攻击...
初入门时,喜欢将目标站点直接丢扫描器,慢慢等扫描结果,极度依赖Web扫描器;而有一些漏洞高手,善于运用运用各种工具但并不依赖工具,经常可以找到扫描工具发现不了的漏洞。一款好用的Web扫描器对于白帽子来说,就像剑客手中的剑一样重要,那么,如何来选择一款合适而好用的Web扫描器呢?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Web安全扫描工具,来给自己挑一把趁手的武器吧。从扫描方式来说,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就是基于爬虫的漏洞扫描...
我们都知道,当今正身处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大量设备接入产生的海量数据每日都在呈指数倍的增长当中,从数据当中挖掘商机逐渐成为一种刚需。通过深入分析,以数字创新去优化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流程,并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融入到解决方案当中,从而使得用户的生态系统和自身业务快速的发展... 从数据挖掘到数据洞见,就不得不提得到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一个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对于很多新手来说是相对便捷的一条捷径。但市场上的数据分析工具多如牛毛,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哪一个更适合我?却也令很多人困惑。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确实很重要。本专题将围绕经典数据分析工具和数据分析思维展开,供读者参考选择。
容器和沙箱是在谈论恶意软件防护时经常提到的两个术语,很多企业想知道哪种方法最好。答案是两者相结合,但是很多企业可能负担不起或缺乏部署这两种方法的专业技能。为了找到适合你企业特定需求的最佳选择,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使用它们。在谈论沙箱和软件容器之间的区别前,你需要先了解一些事情。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将应用程序容器和虚拟化用于很多不同目的,其中很多与安全性息息相关,其中包括:他们使用VM在虚拟数据中心...
如何在1分钟之内,盗刷你的银行卡?填写了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及验证码,银行卡里的钱随即被盗刷,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这1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此类诈骗多发生在钓鱼诈骗案件中,骗子通常会冒充身份,比如:冒充商家客服,以商品有问题为由,主动上门来退款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延误为由,谎称机票退改签冒充车管所,谎称车辆年审要缴费……借口千变万变,最终目的都是要让你顺理成章的进入钓鱼页面,万变不离其宗的套...
网络安全专家已成为后疫情时代中最受追捧的专业人员,因为世界各地的行业都在努力应对激增的数据泄露,黑客攻击和网络攻击。网络罪犯正在探索渗透信息系统,破坏服务和窃取敏感信息的新的高级方法。随着远程工作成为新常态,黑客们正忙得不可开交。为此,网络安全专家在保护公司数据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到2020年,网络安全市场的价值为1562.4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3522.5亿美元。Gartner报告称,去年全球网络安全支出...
生物识别技术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安全行业,因此有了有很多可用的选项,但是最可靠的生物识别类型是什么?网络安全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技术每天都在推动自己前进,而保护安全的网络科技竞赛也是惊人。而事实就应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依靠的都是现代化在线生活,网络安全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交到银行,从学习到服务提供,一切都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人将会面临危险。但是,从电话到电视...
近期,在微信、支付宝里躺了两年的 “网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据中新网报道,在本周举行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会展工作人员介绍,以后在上网或使用 App 时,将可以使用网证代替输入身份信息进行认证,能够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但值得思考的是,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仅靠一张网络身份凭证,是否真能解决这一难题?1 何为网证?有何用处?寻求这一问题解答之前,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网证。网证...
您是 位访问者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学府中路2号 邮编:710021 电话:029-86173083 版权所有西安工业大学信息技术中心